OANDA资深市场分析师JeffreyHalley表示,“美联储隔夜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上几乎保持鸽派立场……在美联储未带来任何意外或削减
购债的暗示后,投资人再次买入黄金多头
部位。
”美联储周三(4月28日)表示,鉴于仍有
这么多工人因
疫情而失业,现在考虑逐步撤走紧急援助还
为时过早。
不过,决策层对
美国
经济复苏和
抗疫斗争持更加乐观的态度。
美联储显然要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即确保等到美联储真正开始
缩减购债时不会大幅
推高美债收益率。
即使周三的美联储表态基本符合
预期,但投资者担心强劲的美国经济数据会迫使美联储较预期更早缩减购债,这推动美国公债收益率第一季大幅上升为了抗击疫情,南亚和
东南亚各国也已经行动了起来。
其中,老挝政府下令在首都万象实行封锁,并禁止首都和其他省份之间的人员流通。
该国卫生部长还向越南等邻国
寻求援助,但目前还
不清楚是否会否收到回应。
毕竟,即使是东南亚确诊
病例数最少的越南,
4月份新增病例数也激增了131%后,也迫使越南政府开始限制公众集会。
而随着上周每日新增病例数自2月以来首次超过3000人,马来西亚也宣布将于5月6日至
17日在该国最繁华的6个区加强管制。
当然了,目前最受关注的
国家是
泰国。
在成功对抗第一步疫情后,泰国
一直在寻求重振旅游业。
但随着第二波疫情的爆发,泰国不久前重新对所有游客实施了为期两周的强制隔离。
中国到底会不会有通胀风险?
不存在的 大家最近比较关心这个过程中,中国会不会有大幅通胀的风险。
刚才我已经讲到了通胀,实际上现在
面临的是全球通胀卷土重来。
第一部曲是
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很多国家采取大规模刺激,对外部效应的首部曲。
相对中国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
通胀压力还算小的。
不可否认,原材料价格上涨可能会挤压中国一部分下游企业的利润率,尤其一部分企业订单不可能及时制作,要承受成本压力。
我们可以看到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来讲,中国并不存在大规模的
供需
不平衡,不像海外供应链还没有
恢复,但是消费需求在恢复,当然是不平衡的,通胀更容易上去。
包括海外还有像美国在内,由于有财政转移支付,很多人不愿意工作,一大需求在恢复,工作岗位又招不到人,引发工资上涨劳动力通胀压力更大。
中国不存在这种情形,中国供给恢复得非常好,特别制造业和产能完全回到了疫情之前的高水平状态,需求在缓步恢复,中国并不存在供需不平衡造成的巨大通胀压力。
中国不存在所谓的滞胀 这轮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全球因素,因为发达国家政策超量刺激,带动了像煤炭、钢铁、铜、铝、大宗商品的需求,供给侧的瓶颈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
国外主要大宗商品出口国因为疫情等等原因没有完全恢复产能,在全球背景之下出现了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但我觉得中国一方面通过监管层可以进行窗口指导,收紧大宗商品的交易,打击投机操作行为,稳定价格。
第二中国也可以适度调整目前市场上对于中国由于要实现
碳达峰可能对钢、煤、铝这些行业行政性市场减产,市场有这样的预期,造成了价格上涨和库存累计,但是中国完全可以调整这种预期。
比如说2030年碳达峰方案,会比较重视次序选择和主要路径的依赖,靠新能源、电气化的投资,而不仅仅是通过行政性减产。
综合来讲,中国有一些手段能部分抑制输入式的大宗商品价格通胀,回到中国的CPI核心物价,中国面临的压力不大,毕竟中国的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复苏是非常迅速的,需求缓慢上升,这比美国的供需失衡比起来中国的压力是有限的,从这个角度,中国应对通胀我觉得面临的压力不会像海外那么大,并不存在所谓的滞胀。